Thursday, August 16, 2007

重現鄭和的省思 海洋國不見海洋冒險

重現鄭和的省思 海洋國不見海洋冒險

【聯合晚報╱記者黃國樑/特稿】 2007.08.16 03:14 am

中國對於海洋是迷惑的,甚至是一個禁忌,遠在春秋時代,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那只是一種自我放逐的意涵,此後,中國對於海洋是畏懼的,歷經了超過千年之久,鄭和出現,七下西洋的紀錄,終於給了中國一個關於海洋的榮耀。


鄭和的出現無疑是個異數,因為明朝當時幾乎同時已在實施將會貫穿整個明代國祚的海禁政策,鄭和幾乎是整個中國唯一的海洋冒險的偉大史詩。海禁政策,讓鄭和之後,再也不曾出現任何的後繼者。

但就是因為海洋在整個中國文化成為一種邊緣,鄭和的歷史地位也就從無被拔高到重要的位階,反而在記述上成為配角。因此哥倫布與麥哲倫反而在其後竄出為人類航海史上的英雄。

但明、清的海禁政策,可以說是為了防禦或是國家安全所實施的,一為倭寇,一為鄭成功的反清勢力,這使得中國有約三、四百年的時間,是處在一種鎖國的狀態,而明代的傾圯,跟這個閉鎖的、畏懼外來文明的國策,事實上是有著某種間接關聯。

如今為海洋所圍繞的婆娑之島台灣,有人仿當年鄭和的方式,製造了寶船,將依當時的航海路線,進行冒險與追尋性的航行,但頗具有諷刺意味的,台灣雖然被海洋所環繞,當政者甚且以海洋國家為台灣定位其文化的內涵,但台灣的冒險精神,卻早已杳無蹤跡。

完全像是歷史複製一般,台灣如今也以國家安全、或說維繫一種自我尊嚴的主題,展開新的鎖國政策,我們的貿易與經濟政策,乃至於我們的政治論述,都是隔絕新的強權的挑戰,這讓包圍著我們的海洋,再次蛻變為一個陸地國家的心靈枷鎖,恐怕,徐海鵬的鄭和之行,是一絲射入我們內心幽暗角落的微光,讓我們再次檢視我們心靈的蠶繭。

資料來源 : 【2007/08/16 聯合晚報】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