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12, 2007

李秉傑:LED應用擴大 藍光大缺貨

李秉傑:LED應用擴大 藍光大缺貨

【經濟日報╱記者詹惠珠、謝佳雯/台北報導】 2007.09.12 03:58 am

晶元光電董事長李秉傑昨(11)日證實,由於LED的應用面快速上揚,藍光LED供不應求,晶元光電產能落後訂單30%至40%,明年4月才能供需平衡,晶電被客戶追著跑,「我們的業務員都不敢出門。」

他表示,未來十年,每一階段LED都有新的應用,從2017年開始LED會進入一般家庭照明應用時代,LED產業前景相當光明;未來五年,LED的年成長率都會超過20%,晶電至少可以有25%至30%的成長,高過產業平均的水準,明年LED產業的主要成長力道將在LED路燈和筆記型電腦。


根據客戶明年的需求,晶電的資本支出要達到30億元,較今年呈現倍數成長。李秉傑表示,晶電的高亮LED晶粒月產量25億顆,四元LED 的全球市占率五成,藍光LED也計劃提高市占率到五成,晶電將變成世界光電半導體的領導廠商。以下是李秉傑接受本報專訪摘要。

LED成長率大增

未來五年,年增率都會超過20%。

問: 上游磊晶廠包括璨圓、廣鎵都有出現產能嚴重不足的現象,甚至有應用端的客戶跑去下游封裝廠「畫押」承諾出貨,晶電是否也出現這種現象

答: 我們的業務都不敢出門,被客戶追著跑,去年藍光LED的產能過剩,所以晶電以合併來擴充產能,但今年比較令人驚訝的是,從5月開始產能就已滿載,並有缺貨越來越嚴重的現象。目前晶電的月產能接近9億顆,訂單超過產能30%至40%,還有1億顆的高功率LED晶粒交不出來,由於機台到位,擴產要一段時間,預估要到明年4月才可能達到供需平衡,不過第一季通常是LED的淡季,也不排除在淡季中的需求會稍微減緩。

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大陸市場的LED需求倍數成長,以晶電為例,LED應用在手電筒的部份,月需求量從4,000 萬顆爆增到1億顆,還有一般裝飾照明的需求也增加,而另一個最主要的市場是國際手機大廠銷售到新興國家的手機背光源,採用台灣藍光LED晶粒的比重明顯上升,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手機按鍵的背光源晶粒是由晶電供應,而台灣能夠供應側光源的也只有兩家廠商。

問: 以晶電如此保守的公司,會突然大舉募資92億元,是不是已取得國際大廠的代工訂單 會如外界所擔心的獲利被稀釋嗎?

晶電拚市占率

未來五年,全球市占要超過5成。

答: 我預估在筆記型電腦新的機種到2010年大約有50%會採用LED作為背光源,而大陸目前作的手電筒也有50%是用LED,LED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未來十年到20年內都有階段性的新應用出來,明年是LED路燈、2010年推TV的應用,之後是汽車,而大陸目前相當積極在推綠色能源,要求各城市要節省15%的電力,如果這個是事實,明年將會大規模地更換LED路燈。

我舉個例子,短期內LED最大的成長動能會在TV,目前全球的產能有30億顆高亮度的藍光,一旦有一半的TV採用LED ,將需要90億顆的晶粒,是現有產能的三倍,明年將有日本的公司要開始大規模的主推以LED作背光源的TV,晶電已開始思考要如何增加產能。

問:晶電對公司未來遠景規畫為何?對代工業務的態度又如何?

答:晶電五年來以努力成為全球光電半導體元件製造重心為目標,在高亮度領域已達到每月25億顆,為全球最大的廠商;目前紅光已占一半,藍光僅20%,還有努力空間,希望未來在高亮度領域的全球市占率能逾五成。

對代工業務一直持開放態度,目前代工客戶不只一家,占營收不到一成,希望明年能提高至15%。

問:麥格里證券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明年LED在筆記型電腦(NB)的滲透率會從今年的5%提升至15%,2010年更大幅成長到41%,個人對LED產業前景看法如何?

答:在新推出的機種中,有可能達到上述滲透率,希望2010年所有的新機種都能使用LED做為背光源,預期今年起兩年內,市場將聚焦於LED成為NB背光源。

而兩年後至2010年,電視將成另一個焦點。目前單月供給電視的產能為30億顆,但若全球有一半電視使用LED,將需要90億顆,產能必需擴增三倍,預期2010年將是顯著成長的一年,已知有一家日本廠商打算在明年大規模推動LED電視,若能成功,後年將大量生產。

汽車則是另一個重要的市場,由於汽車使用LED只需要十分之一至十五分之一的電力,雖然自設計至上市往往需要三年,卻不會輕易更換原型,市場相當穩定。除了LEXUS 600 已採用LED做為近光燈外,奧迪(Audi)亦有一款跑車將成為第一部「all LED」的車輛。

由路燈帶動的照明市場,將於明年有明顯變化,這波需求來自大陸。大陸將分別於2008年和2010年舉辦奧運與上海博覽會,在電力吃緊與營造環保形象下,目前傳出大陸要求省電15%,若此為真,將成為明年路燈全面更換為LED的推手。

資料來源 : 【2007/09/12 經濟日報】

No comments: